001 ✨ 不上班一周年报告,一些感悟,情绪星 App 进展
欢迎打开第 001 期「野生架构师」报告,这是由 lcomplete 发送的 newsletter。
不上班到今天刚好一年时间了,这一年多也没有发送 newsletter ,有些想念我的读者朋友了。
最近两个月我在开发一款叫做「情绪星」的 App,说来也怪,启动开发这款 App 的最大动力之一竟然来自于「想要尽快发表新的 newsletter 告知大家我的新作品」这样的一种心态。
我采用时间上倒序的形式简单分享一下我这一年的主要事项和一些感悟,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启发。
✨ 情绪星 App ,进展不如预期,但总体满意
去年年初的一段时间里,我陷入情绪的低谷,通过看书好了不少,我便萌生了做一款帮助人们改善情绪的 App 的想法。
辞职后,我先创建了 情绪星 ✨(当时叫「改变之旅」)这个推特账号,偶尔分享一些内容,但总体分享的很少。
差不多 2 个月前,我才开始着手这款 App 的设计和开发。
目前它主要有 4 项功能:情绪转化、情绪追踪、智慧卡片与文章、改善情绪的音乐,目前这些功能都已经是可用状态,但还有很多需要打磨的地方。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部分开发了其他暂时被删除的功能:想法转化、深呼吸、聊天机器人、应对自我攻击,整体界面风格也做过调整。
所以目前整体进展不如预期,但考虑到我基本算首次开发 iOS App(十余年前用 objective-c 为当时的公司开发过一款 App,这次用的 Swift),以及这个过程不光是编写代码,还包括产品设计和UI设计,产品能到目前这个状态我已经比较满意。
图为产品目前的截图,中间两个是我刚才的情绪测试结果,焦虑和抑郁分数算是很低的。😊
讲讲在开发这款 App 时比较大的三个感触。
Think Big, Start Small
这款 App 一开始的设计想法是要囊括大多数帮人改善情绪的工具,给那些处在抑郁的人一种感觉——「哇,原来有这么多可以改善情绪的方法,我一定可以好起来」,一开始我按照这种思路进行设计,Tab 中还有一栏「工具箱」,后来给删掉了。
想做的功能很多,但很多功能都只有模糊的概念,并没有设计清楚,这样肯定不行,于是我想尽快先发布一个版本,里面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情绪转化」,随着这个功能做的可用了,我又开始觉得如果只发布这一个功能,产品显得太单薄了。
于是我接着开发第二个主要功能「聊天机器人」,Sam Altman 也说人们倾向于跟 AI 倾诉,包括我研究的一些产品里面,也有这样的功能,但这个功能也有点「烂大街」了,尤其在我试用了几乎所有国内的 AI 聊天 App 后,我开始产生动摇,不是说他们做的有多好,而是像「豆包」、「元宝」这类都是免费的,我感觉自己做这个好像没什么优势,有一些纠结,而且这个功能要做好得多花一些时间。
所以我干脆先不做这个功能,又做了「想法转化」,当我开发完这个功能时,我感觉自己效率很高,但最后还是把它删了,因为跟「情绪转化」有点类似。
做了又删,最后确定了目前的第二个主要功能「情绪追踪」,其实这个功能是很必要的,但我没有一开始做,因为有太多这类日记形式的 App,我想把这个功能做的轻一些,很方便的记录,很方便的统计即可。按最初的设想,这个功能也只是工具箱里的一个小功能。
「Think Big」思路的产品设计与「Start Small」的是截然不同的,我一开始用了前者,这实际上是不对的,虽然一开始就知道这个道理,但还是犯了这个错,我想是我错误估计了独立开发产品的难度,那些看似一天就能开发完成的功能,只是没有把产品设计、UI设计和功能打磨的时间考虑进去。
在开发这个 App 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了这个道理。犯了一点小错,但这次更重要的是及时开始。
在产品开发中直觉的重要性
杨振宁有一次在给学生建议时提到直觉是很重要的,比如在物理和数学中有一些违反直觉的事情,当我们没有思考清楚这些问题时,没有形成正确的直觉时,是很难解决更高级的问题的,所以我们要不断思考,直到它转化为内在的直觉。
一开始我对这话有点似懂非懂,最近我经常思考产品应该如何设计,对直觉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体会。
我最擅长的其实是网站的全栈开发,不光是学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还很重要的是每次看到一个优秀的网站就会想它是如何设计的,我自己怎么去实现,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对网站的产品设计形成了一种直觉,一个很明显的体现是我经常给产品经理提网站方面的建议,经常一眼就能看出很多设计方面的问题。
好了,以上铺垫并不是为了说明我很牛,而是想说在手机 App 的产品设计上我没有这种直觉,这样一对比,我就更加理解杨老说的直觉了。在产品上的直觉就是你一看某个功能,就大概知道该如何设计,对于不同的设计决策,你能迅速判断出哪一种更好。很多程序员都做过产品的数据统计和 A/B 测试,这在很多情况下是有效的,但如果换个更牛的产品经理,他是不是不用数据不用 A/B 测试也能判断出应该用哪个版本。也许乔布斯就是拥有这种极其强大的产品直觉。
不断地进行产品设计方面的思考,将这种能力转化成直觉的时候就是真正变强的时候。
长期主义、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在开发这个产品的过程中我也陷入过短暂的自我怀疑,想过这个产品到底能不能盈利;我该不该坚持独立开发;这个产品的计划是很庞大的,应不应该坚持做;还是做的差不多了,换另一个产品做,等等的问题。
答案就在标题中:长期主义、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 游戏时光
2个月之前的10个月里,不少时间我都在打游戏,真是一段快乐的时光。
我是受马斯克影响玩的《暗黑破坏神4》,不过我倒不是想分享这个游戏的具体内容。
Defeating hatred is never easy
游戏里的最终 BOSS 被称为「Echo of Hatred」(憎恨的回响),要打败它不容易呀。
艺术来源于生活,我发现自己去年才第一次知道什么是「恨」,结合游戏,我发现 Defeating hatred 是真的不容易,怎么消除心中的恨呢。
我没有找到答案,但我想我已经接近成功了,我暂时表达不出具体的方法,但就像在游戏里最终打败了它一样,我靠的是「再试一次」。
📈 金融游戏
整个工作生涯,除了编程,我投入时间第二多的一件事情就是「投资、投机和交易」。
严格来说是三件事,归为一件事的话,我想可以说是「金融游戏」(最近我越发喜欢把生活比喻成游戏)。
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我又重复了自己多年前的一段经历——从交易、投机到投资。
我一直认为玩金融游戏要把投资、投机和交易三者相结合,回想起来我往往只用了其中一种。
我有三次类似的经历,都是在交易中稳定赚钱,然而当市场变化的时候,却将这些收益全部亏损回去,最后又转变为长期持有,不再花时间进行交易,每次也是在长期持有的过程中获得收益。
第三次经历这样的事情,前段时间我不禁反思,怎么会再次重蹈覆辙呢,一开始我认为自己没长进,很悲观的看这个问题,认为自己就不应该盯盘交易,现在不一样了,我认为这不过是「再试一次」。
说明:我一般不会分享投资方面具体的内容,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需要每个人用自己的智慧来作出判断的游戏。
📖 再试一次
本文多次出现「再试一次」,来自于《老人与海》。
年轻时没有读懂老人与海,再一次读时,我觉得我是少数能读懂它的人之一。
以这段书摘作为这篇 newsletter 的结尾,与诸君共勉。